馬鈴薯瘡痂病菌主要隨土壤中病殘體越冬成為初侵染源,也可通過種薯攜帶。定植后,菌源通過種薯創(chuàng)面接觸寄主,潛育得到初繁殖,菌源量增多,植株現(xiàn)蕾后仔薯膨大期,菌源通過仔薯皮孔或仔薯與土壤摩擦形成的傷口等進入寄主,在溫濕度具備時致害成病,幼果膨大期可持續(xù)致害,表皮木栓化后危害已成,再危害的程度降低。
中(草)藥制劑含有植物所需的多種營養(yǎng)成分,(主要有多糖類、脂肪酸、黃酮類、纖維素、木質素、多硫化合物、微量元素等)。能夠在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直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營養(yǎng),繼而提高植物的自營養(yǎng)能力(提高酶活性,增加葉綠素含量,提高光合作用能力),使植物葉片生長良好,進而植株健壯,自身免疫能力強,特別是解決仔薯膨大期木栓化慢、表皮薄、皮孔大易被病菌侵染的弱點。
直接:殺滅作物表面及土壤中的菌源,減少因雨水或灌溉水而導致病菌蔓延的隱患。
傳導:通過作物吸收傳導后由內而外的殺滅侵入作物體內的病原菌。
免疫:通過直接和間接補充營養(yǎng)物質(高能量物質和中微量元素)使其株體健壯,自身免疫系統(tǒng)增強,在病菌侵入時直接而不會顯癥。
營養(yǎng)保護:還能修復傷口,加快表面木栓化,杜絕病菌侵入。
中(草)藥制劑作用機理的多樣性、多靶點的特性以及與作物親和等特性決定其抗藥性幾乎為零,能夠連續(xù)用藥,避免了連續(xù)用藥后抗藥性強、防治效果降低的問題。
馬鈴薯瘡痂病防治方案:
(1)下種時:用青枯立克150-300倍+地力旺150-300倍噴施定植溝,殺滅土壤中的真。
(2)現(xiàn)蕾期(或下種60天后):用青枯立克150-300倍+地力旺150-300倍+沃豐素600倍,滴灌或沖施,可同時進行葉面噴霧。
(3)開花數(shù)量占1/3時候:用青枯立克150-300倍+大蒜油1000倍+沃豐素600倍,滴灌或沖施,可同時進行葉面噴霧。若等到謝花后再用藥,此時的土豆已經進入膨大期長到鵝蛋大小了,已經侵入,后期防治困難。
馬鈴薯瘡痂病病區(qū)方案:
(1)在普防的基礎上對患病區(qū)、上茬患病區(qū)、雨后積水區(qū)等重點區(qū)域,使用青枯立克60-100倍(150-250ml兌水30斤)+大蒜油1000倍(15ml兌水30斤)+沃豐素600倍(25ml兌水30斤)+有機硅,噴霧、穴灌2-3次,每次間隔3-5天,病情嚴重的可適當復配其他化學劑;
(2)重點防治時間:膨大期遇高溫、多雨天氣,應強化普防措施如:提高用藥濃度、增加用藥次數(shù)。